Search

認識攝影

很多人將攝影的好壞, 歸疚於器材的優劣, 認為要有夠好的器材才可以拍...

  • Share this:

認識攝影

很多人將攝影的好壞, 歸疚於器材的優劣, 認為要有夠好的器材才可以拍出好的影像
於是就不斷的敗家, 頂級的相機, 頂級的鏡頭, 甚至是買了高價的棚燈

但就我來看, 這些只是讓你有更多拍到好照片的機率而已, 如果不會用, 那就不如帶台小DC
但這只是提高成功的機率, 要拍到好照片, 更得有好的觀察力, 更好的運氣, 最重要的是熟練的技巧

就照片的本質來看, 一種是生活紀錄, 一種是商業性的, 一種是人文紀實錄
生活紀錄的照片, 本身沒有特別需要強調的表現, 純就只是所見所拍
沒有什麼好壞可以區分, 高興就好, 拍到自己喜歡就好

以商業性照片來說, 就得需要注意到一些小細節, 不能跟生活照那樣隨性
商業照片本身就是利用照片來展現商品的特色, 讓商品的品牌提升, 提高銷售量
因此, 色彩還原, 變形, 景深控制, 光源表現等等就非常重要
當然包括了如何擺位, 拍攝角度, 配飾安排等等
有時還得透過很特殊的後製技巧來改變整張照片的影響力
總之, 商業性照片著重於如何讓商品的價值提升, 使商品易於銷售

人文性質的照片包含非常的廣泛
但一樣的是, 不是看相機或鏡頭的等級來決定好與壞
首先所見的, 是照片的內容, 包含了怎樣的敘述
一張完整的人文照片, 是可以在一張照片中去看出感情來的
簡單的照片, 不需要特意的去做後製就能看見拍攝者的心境
可以讓觀賞者在第一時間就融入到拍攝者的位置才是
沒有內容的照片, 再怎樣的後製都是枉然的
好的照片, 不需特別的後製, 不需要文字, 就可以帶動人心

很多人買了相機之後, 除了生活紀錄之外, 其它非關自我生活的, 都可以算是人文紀實
在這類的照片, 我提出幾個步驟來認識這些照片
第一步是先看內容, 照片中的人事物是否可以在不需要特別的文字描述下
就可以讓觀賞者感同身受
我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
一張婚禮中的照片, 一個父親(母親)坐在窗前若有所思的低頭不語
很多人會認為這樣的照片很好, 很有意境
但是如果今天不說是婚禮中所拍的, 不知道那是父親(或母親)時
多少人會知道那到底是在表達什麼??
是一個失業者在思考未來的出路?還是剛起床還沒有清醒過來??
這樣的照片不算是成功, 只對特定的人勉強的算是可以的

所以到底要如何讓一般人不用透過特別的闡述就可以感受到原始的內容
這才是攝影者要去追求進步的地方
而不是想著要買更好的器材, 想著用更多的後製方法

第二步看的是構圖, 至於構圖只是加強照片本身的張力,沒有絕對的好壞
利用有力的構圖技巧, 來讓照片看起來比現場更具臨場效果

至於後製, 則是加強視覺效果, 後不後製, 已經是無關大礙
後製的色彩, 對比, 色溫, 曲線, 暗角等等....
做的好, 讓照片多點分數, 做的不好, 就如同畫蛇添足

在這裡, 我必需說, 現在很多人學攝影都是學錯方法了
最先看到的是拍攝者的知名度(網路啦D賽多一點, 到處多拍點馬屁就有了)
然後看到了他用的器材是不是高檔的器材, 是不是有更多的裝備
至於照片, 則是先看到的是後製的特效, LOMO風, 日本風, 還是綣川實花的豔麗風
最後是看用了啥跳燈, 或是離機閃, 或是壓光照, 又或是找了某名人來拍的

內容, 卻少有人會去注意..................
照片的最初內容才是攝影者最應該先去學好的步驟...
放下高檔的器材, 放下後製, 去看看最原始的照片在跟你說什麼...


Tags:

About author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從攝影到旅行, 美食到住宿, 各類商品開箱與產品試用, 使用心得, 無所不包, 天南地北, 無所不聊
任一時刻都是按快門的時機
View all posts